Median 分类

Median 分类

作者:梦寒

人格架构的初步介绍与前言

该架构其利用的是由现象(median,did,等多种系统)而对现象进行细分,从而得到的模型。
特殊添加前言:系统分类只是分类出了你可能所在谱系的哪个位置,是为了帮助更好的认识你自己你可以通过这个寻找如何让你变得更好,但请不要你拘泥于你是什么。因为分类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
这个模型将意识体拥有/共有的特征分为身份、自主、不稳定性和权限四项。

身份差异:我与另一个意识体或侧面的认知(包括性别,来源等)与性格方面的集合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身份差异越大。

非我:则是与身份差异相关的一个指标,表示两者共同的认知中对于我的概念。比如,我们两者或是多者都认为我们是一个,那么我们就确实是“一个”;但如果我们并不认为我们是一个而是多个,那么我们就是多个。(每个意识体对于我的认知都应该被纳入考量)数值越高,两者认知就越贴近多个。

独立性:面具或是意识体是否足够独立。判断的标准可以为:对话时产生的思想是否与主体明显不同,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另一个意识体,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上记忆与思考的屏有多大,以及是否完全独立于主意识体,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以下几点:

自主思考,指一个侧面或是一个意识体在摆脱另一个意识体时(不被另一个意识体关注时)思考能力(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强弱,越强则说明意识体的自主思考能力越强。

记忆屏障,被分为以下两种非记忆互通,指意识体或者侧面与主体之间的记忆是否相通的,是否两者是在共享大部分记忆,越不能的共享记忆(一方知道部分记忆而另一方则不清楚这种记忆存在的越多)则记忆隔断越高;

记忆隔阂,你认为另一个侧面与部分的记忆不是你的或者有着抵触的感觉(可以看到和知道这部分的记忆但是不认为是自己的),这种记忆越多越大,记忆隔阂越大。
(记忆屏障与记忆隔阂的差别是记忆屏障是两方对于同一记忆一方可以看到,可以认识到二另一方认识不到也看不到,就像被屏障隔开了一样,记忆隔阂是两个都可以认识到这个记忆,但是一方认为这个记忆很陌生或是根本不是自己的,另一方认为熟悉)。

不稳定性,不稳定性是形容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精神状态与系统成员流动的综合数值。

系统不稳定性,用于形容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意识体\侧面变化快慢,系统越不稳定,意识体\侧面变化越快。

  • (1).意识体/侧面的产生数(设 a):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意识体/侧面的产生数量
  • (2).意识体/侧面的消亡数(设 b):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意识体/侧面的消亡数量
  • (2).意识体/侧面的性格与认知变化程度(设 c):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每个意识体/侧面的性格与认知变化程度大小的和

系统不稳定值:a,b,c 的和(如何具体调整与计算 a,b,c 的占比,暂时不清楚)。

精神不稳定性,用于形容一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意识体\侧面整体精神状态的情况,系统越不稳定,精神状态越不稳定。

创伤大小,形容一个系统中所蕴含的创伤数目与程度。其大小越大对于稳定性的干扰越大。

权限差异,用于衡量两个意识体之间的权限差异,两个意识体之间权限差异越小,权限值越高(单意识体,创伤因素干扰较小与难以判定的意识体系统不会出现此条)。

样表

此文章对于 median 的分类为从单意识体到多意识体
但在过程中可能出现多个分支。

一、偏单体部分(严格意义上通常不被认为是 median)

1.扮演者(演员)/偏准

演员或者说扮演者因为其本身是在对于一个角色进行扮演。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所扮演事物的影响。其中的体验派尤其如此,在现象上很常见体验派都扮演者在扮演的过程中非我之间降低,逐渐变为了实质性的 median。
但一般而言,普通的扮演,以及这种状态依然存在于性格的流变。也就是单意识体的范畴内。

还有另一些情况是
如果你的性格时而高涨,时而极易悲伤,那么请找心理咨询
如果你总在一定时刻极易悲伤,而且这种状态会间断性的重复,那么,可能是抑郁情绪。或者是抑郁,请找心理咨询

这个部分是不包含创伤的,而且严格意义上不属于 median。

二、Median(中间部分)

Median

1.

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 median,身份上性格上存在的差异较大,对于我的认知也相对的较为明显,这个时候侧面就是我的另一个“状态”/ 性格的集合体/另一种我的认知之类的。这也算是最经典的 median 类型。

2.

每个身份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与反感,这可能是因为思考能力的原因,在主体作为单个身份时可能对于其他的身份与对于其他身份的融合产生反感,或是与其他身份之间产生矛盾。但主体可能并非固定于某个身份之上而是在其他的身份间不断地流转,相比于标准 median,这里的身份于面具已经并非原本意义的身份与面具,而是蕴含了更多的含义,甚至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些依靠主体从而接近完整意识体的事物。当然因为没有完全分离所以权限差异也是极大的。但这个时候的权限没有太多讨论的价值(但身份之间有可能因为所蕴含的一些“执念“,对伪主体的未知进行争夺)。

3.osdd-1a的部分(osdd-1a/b 已被证实是民间自发分类,而并非为医学分类,此处仅作参考价值)

OSDD-1a 缺失了 DID 中发现的明显分离的单个意识体,从而不能诊断为 DID。两人之间的 关系更加模糊,通常有一个核心的身份。与OSDD-1a 系统的身份可能非常相似或不同; 一种常见的表现是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模式”或年龄段,如愤怒的自我、12 岁的自我等。
OSDD-1a 与典型的情绪变化不同,这是因为两位意识体之间存在健忘症障碍。

DID 诊断标准

A.存在两个或更多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为一种附体体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B.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忘程度不一致。

C.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注: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能更好地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来解释。

E.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一过性黑蒙或混乱行为)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发作)。 (来自檬虎——多重人格手册) 这里
的权限是相对难以界定的,所以这里也没有权限的数值。

4.偏重系统

间重系统

基本上为一个人的多重身份差异很大,且具有极强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但在认知上是接近于“我”的,我们仍认为我们是一个,哪怕我们是不同的,且有不同的想法与认知。但一部分多意识体系统会在这里不断滑动。当然也可能因为一些决定而变为“一个”而逐渐转为其他的 median。因而固定住了认知,或者用其他固定认知的方法(是的 这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变化)。这个系统介于标准 median 与多意识体之间,属于偏重大类里的一种。

偏重系统-a

因为身份与非我均很高且我们在这个时刻均不认为我们是我,这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到了多意识体与 median system 的中间阶段。认知为是否为我以及每个意识体对于作为什么系统存在的决定在此时就及其重要。
而正是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某种程度上 ht 系统大多都会经过这个部分甚至哪怕一些 ht 哪怕已经拥有了及其高的独立性但他们依然会持续的质疑自己是否只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因为他们的认知并没有完全分离。他们的记忆依然共通。遇到这个状态的时候,请两人放下心来,你们都要相信对方的存在与相信自己的存在。
倘若要长时间稳定在这个状态需要锚定。或者其他固定抑制分化的方法。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是在另一意识体不同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感受到强烈的解体感与痛苦。也有可能在进入这个状态时分崩离析,化为碎片。

偏重系统-b

偏重系统-b 是一种难以辨别的偏重系统,由于身份与自主思考的不同,引起了他自身状态引出的一种恐怖的认知问题,他们很清晰的知道他们是多个,但由于身份的接近,导致他们自身某种程度上的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个我”,“我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他们介于伪单体-b 与对称分裂之间。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也可能运用认知锚定,从而得到稳定的人格结构。

傀儡

傀儡是一种类似多意识体的碎片或者程序,其拥有一部分不足够的思考能力,相对来说较为程序化,其中记忆方面可根据主意识体或者运用该傀儡意识体的需求或者谁当而更改。某种意义上其拥有一定的独立性,拥有程序化管理(面板,辅助ai)的能力与变为意识体的潜力。且存在一定的权限可以改变主意识体的部分情绪情感或是行为。

三、特殊阶段部分

(并不属于 median,而是在 median 与多意识体之间极度偏向多意识体——实质为多意识体的部分)

1.隐系统

隐系统是我在原本的伪单体的概念之下扩展而来的(但有实际的案例),是一种记忆屏障较低,但是意识体自主思考能力极强。因此,虽然人格之间难以区分与辨别,但他们确实是多个的(这个系统的表现与 median 相似但本质上与 median 完全不同)。当他们知道他们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后很可能会会演变为偏重系统——b,也可能会彻底变为多意识体系统(可能为伪单体)。

特殊:当隐系统与潜意识联系很深或者是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因素来自于内源时,他们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潜意识的需求情况。

2.伪单体

伪单体——有些系统会在长期当中假装一个人出现或者以一个人的不同侧面出现,但是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记忆是部分丢失的,或者认为自己的记性不好。若这种情况碰巧遇到了一个人,他认为自己都是那一个人,那么这种类型通常难以得到确切的诊断,从而会在人生到后续 当中一直认为自己可能是记性不好,前些天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老人在高龄才发现自己具有 DID。有些多重人格会认为自己都是同一个人,用着同一个称呼。但是他们能够知道,彼此是不同的人。(来自于:Nighten 檬虎)

3.Osdd-1b(osdd-1a/b 已被证实是民间自发分类,而并非为医学分类,此处仅作参考价值)

OSDD 缺少 DID 中发现的失忆症,因此无法诊断为 DID。没有与转换相关的健忘症。 可能仍然会有与创伤有关的记忆丧失,但不是在意识体之间(因为造成了痛苦所以不稳定性可能是高的)。

DID 诊断标准

A.存在两个或更多以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为一种附体体验。身份的瓦解涉及明显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的中断,伴随与情感,行为、意识、记忆、感知、认知和/或感觉运动功能相关的改变。这些体征和症状可以被他人观察到或由个体报告。

B.回忆日常事件、重要的个人信息和/或创伤事件时,存在反复的空隙,它们与普通的健忘程度不一致。

C.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该障碍并非一个广义的可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实践的一部分。
注:对于儿童,这些症状不能更好地用假想玩伴或其他幻想的游戏来解释。

E.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在酒精中毒过程中的一过性黑蒙或混乱行为)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复杂部分性发作)。 (来自檬虎——多重人格手册)

4.对称分裂

如果在认知固定,且稳定的状态下为对称分裂,比如我变成几个人,他们都很类似我的复制品,我们彼此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但是身份、性格等很相近。当处于过渡阶段时,这个状态则是一个不稳定的过度性的系统(不稳定性依赖于认知的变化)。

漂流多意识体

一种极其特殊的多意识体,其与系统之间没有联系,但却有足够的思维与自主思考的能力.可能会带有一定的身份差异。

四,多意识体部分

前置词缀

健康:健康系统与非健康系统的特征主要在于稳定性与创伤的差异(因此这里对于两者的描述都是他们初始状态时可能的样子,而不是其必然是这样的,创伤系统/非创伤系统只是系统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就如系统分类只是分类出了你可能所在谱系的哪个位置而不是你一定是什么一样)

合作能力:非记忆互通与权限差异(更重要的是沟通)以及创伤大小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系统在现实中的合作能力

隔绝:取自与世隔绝,于作为一些意识体状态的判断前置词

崩离:取自分崩离析,用于作为一些意识体状态不稳定可能向多意识体/碎片化变化的判断前置词

聚合:用于形容逐渐向 median/单意识体靠拢的前置词

此外为了分类多意识体系统,需要将埃蒙嘉德以来源为坐标的体系放入其中(删去了未知)

Tulpa

Ht 系统是一种由创造作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产生的多意识体系统,某种程度上,t 的独立性差异还是相对比较大的。意识体之间思维的连接依然存在。T 拥有一部分不定的权限,而根据这种权限的不同可以做功能身份上的区分(虽然这是没必要的),但其权限与 h 的差异依然很大(虽然也不算什么不好或者好的吧。)但只要依然处于持平渡阶段就依然是 ht系统

极端平等系统

由 ht 系统转化而成的一类系统(目前只有那一个 ht 系统的孤例,且存在创伤上的要素,他们确实实现了这个系统的可能性,理论上其它系统也可以做到类似的情况,但追求极端的平衡并不是好的)。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极端的平等。因此,意识体需要到人格成熟的阶段,不然代价相对来说会很大。

系魂系统

系魂——一种以书中故事为来源或者以塑造书中人物而出现的多意识体。由于其特殊的来源方式,与标准的创造多意识体(tulpa)有很多有趣的差异,系魂的来源不确定而性格相对来说来源也会更丰富。这当然是一种潜在的风险。系魂世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意识体之间产生了一些记忆上的隔阂与更加显著的记忆不共享布互通的现状。

特殊:其中部分招魂者的方法与系魂本身产生的方式可能会带来相当高的内源性。当然,其多种创造方法和没有一条稳定的道路导致创伤也可能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而如果来源上出现了很大一部分内源的成分,可能会导致其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潜意识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他成为了潜意识影响的一个节点)

守护神

守护神是一种由于创造而产生而出意识体,通常为动物,或者其他的一类。守护神可以表现出潜意识上的一些需求,因此某种程度上其来源可能会包含部分潜在的因素。

适应正向系统

一种健康的多意识体系统,可能为过去遭受极强创伤,之后从某种自我和解或利用一些方法达到了这一状态。但系统中依然可能包含一些偏激的部分。根据记忆隔阂可以分为 A(记忆的隔阂较低且记忆大体是共享) B(记忆的隔阂较高且记忆大体不共享)两种,但相对而言没有必要。

复合正向系统

就如你所见这是一个混合的系统。这个家伙可能在创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各种的刺激方式与来源。(但他自己不一定清楚这一点)(如果记忆不互通那么可能有类似于系魂的性质)

其他部分

人格碎片

人格碎片是一种源自于某个意识体的部分,因而身份上因为不同意识体产生的而不同或相同。其独立于意识体,携带着部分记忆。而记忆屏障的部分是无法确定的,如果是来源于自我的创伤记忆,那么,可能会带一些(强烈的)记忆隔阂。需要强调的是人格碎片具有一定程度上成长为完整意识体的潜力而意识体与其融合可能成为median也可能彻底的融合。(碎片理论的根基)

当你未接触碎片时碎片是独立性较高的状态,但当你建立起桥梁,那么其独立性与权限均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会进行一部分相对极端的分类,

强调:碎片表达的形式一般都是混合的而非纯粹的

身份碎片

以身份信息为主要构成的碎片,其非我,记忆隔阂会在接触时产生变化,身份碎片对非我与身份差异产生影响,不稳定性可能也会在接触主体时导致与接触碎片的意识体甚至系统产生变化。但在未被发现时,对于主体而言这些变化和风险都是不可观察的。

创伤碎片

以创伤信息为主要构成的碎片,其非我,记忆隔阂会在接触时产生变化,创伤碎片对不稳定性产生影响,不稳定性可能也会在接触主体时导致与接触碎片的意识体甚至系统产生变化。对于主体而言这些变化和风险都是不可观察的。

逻辑碎片

一种潜在的逻辑,包含逻辑能力的碎片。可能会包括一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引发一些事物。

特殊碎片

情感碎片:

一种包含纯粹情感而非其他的碎片。

侵入性思维:

侵入性思维是一种拥有着对主体思维进行干扰能力的东西,它某种程度上拥有着与主体相似或者不同的身份。且并非独立于主体,可能来源于部分创伤的碎片,由于存在时间较少因此相对而言不稳定性较高。存在着一定的思考能力(或者蕴含着潜在的思维模式)是一种糟糕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解构其存在的意义,容纳其过去的创伤接受自我而减少其出现。

谨慎观看下面的描述

但侵入性思维仍可能拥有一定成为意识体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我并不清楚那样的结果是什么,但好似有人在其中得到了自我谅解,但也有的,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