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好,这里是一份常见精神类疾病科普。本科普并不能直接作为诊断依据,还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特别鸣谢 :终焉系统、零溉系统、鸢语系统、伴诺系统
一、抑郁症(depression)
描述: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
典型症状为 与处境不符的持续性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活力丧失。患者可能同时出现 因抑郁引起的睡眠障碍、头晕、嗜睡、反应力/感知力下降 等症状。
抑郁症一般会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若您的状态达到中度及以上,建议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药物服用需谨遵医嘱。
tips: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是由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组成的疾病类别,具体分类是按照心境发作的特殊类型和病程特点来定义的。心境发作的主要类型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轻躁狂发作。(描述取自中文版icd-11 p88)
抑郁状态≠抑郁症:
如果是单纯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你可以说“我正处于抑郁状态”,但若是这种抑郁状态持续两周往上,建议去往医院做做相应的检查。
关于抑郁症的常见量表(小破站就可以搜到):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https://minke8.cn/xl1.html
抑郁自评量表(SDS): https://minke8.cn/yyzcs.html
贝克抑郁测试量表(BDI-II): https://minke8.cn/yyz.html
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 https://minke8.cn/zk1.html
心境障碍问卷(MDQ): https://minke8.cn/sx1.html
*无论如何,量表不代表诊断,仅供参考,具体状况需以医院为标准。
二、焦虑症(anxiety)
描述:焦虑症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焦虑症谱系中的常见类别: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焦虑障碍,核心特征是 对诸多事件或活动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并伴随着对恐惧的泛化。
这类患者也会有战逃反应
tips:什么是“战逃反应?” ——在下方六、应激障碍里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4F反应里
惊恐
惊恐发作是一种焦虑症的体现,也可以被称作为急性焦虑发作。
患者会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失去控制,濒死感,恐慌感,同时伴有心悸、胸闷、气急、胸前区压迫感、手足发麻、手心出汗等症状,持续时间大概十几分钟。
关于焦虑症的常见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https://minke8.cn/xl1.html
贝克焦虑量表(BAI):https://minke8.cn/jlz.html
焦虑自评量表(SAS):https://minke8.cn/jl1.html
三、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
病程呈反复发作性,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循环交替出现,通常有一个周期性。
双相一型:重躁狂和重抑郁交替出现。
双相二型:轻躁狂和重抑郁交替出现。
环性心境障碍:环境心境是一种心境持续不稳定的现象。该现象持续时间至少为两年,期间抑郁期和躁狂期交错且反复出现,但相应时期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长均未达到确诊为抑郁症或双向障碍诊断标准。(摘自《不原谅也没关系》)
混合发作:具体表现为抑郁,轻躁狂/躁狂转换时间极快。
物质/药物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如,药源性双相躁狂发作)
其他躯体疾病所致双相及相关障碍
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通常以长期重度抑郁为基础,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持续时间为一周以上),一年发作四次躁狂/轻躁狂就可以被认为是双相。请尽快就医。
以下内容摘自dsm5:
躁狂发作
A.在持续至少1周的一段时间内,在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或如果有必要住院治疗,则可以是任何时长),有明显异常且持续的心境高涨、膨胀或易激惹,或异常且持续的有目标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
B.在心境紊乱、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存在 3 项(或更多)以下症状(如果心境仅仅是易激惹,则为4 项),并达到显著的程度,且代表着与平常行为相比有明显的改变。
1.自尊心膨胀或夸大。
2.睡眠的需求减少(例如,仅3小时睡眠,就精神饱满)
3.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5.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目标导向的活动增多(工作或上学时的社交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即:无目的非目标导向的活动)。
7.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C.这种心境紊乱严重到足以导致显著的社会或职业功能的损害,或必须住院以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或存在精神病性特征。
D.这种发作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滥用毒品、药物、其他治疗)或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
注:由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休克治疗)引起的一次完整的躁狂发作,持续存在的全部症状超过了治疗的生理效应,这是躁狂发作的充分证据,因此可诊断为双相Ⅰ型障碍。
注:诊断标准A一D构成了躁狂发作,诊断为双相Ⅰ型障碍需要个体一生中至少有 1次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
A.在至少连续4天的一段时间内,在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且持续的心境高涨、膨胀或易激惹,或异常且持续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
B.在心境紊乱、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存在3项(或更多)以下症状(如果心境仅仅是易激惹,则为 4 项),它持续存在,并且与平时行为明显不同,且达到显著的程度。
1.自尊心膨胀或夸大。
2.睡眠的需求减少(例如,仅3小时睡眠,就精神饱满)
3.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5.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目标导向的活动增多(社交的,工作或上学的,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7.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C.这种发作伴有明确的功能改变,这些改变在没有症状时不是个体的特征
D.心境紊乱和功能改变能够被其他人观察到。
E.这种发作没有严重到引起社交或职业功能方面的显著损害或需要住院。如果存在精神病性特征,根据定义,则为躁狂发作。
F.这种发作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例如,滥用毒品、药物其他治疗)。
注:由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休克治疗)引起的完整的轻躁狂发作,持续存在的全部症状超过了治疗的生理效应,这是轻躁狂发作的充分证据。然而,需要谨慎的是,通过1项或2 项症状(特别是使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的易激惹性增高、急躁或激越)不足以做出轻躁狂发作的诊断,也并不一定表明个体有双相的素质。
注:诊断标准A一F构成了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虽然常见于双相I型障碍,但对于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而言并不必要。
重性抑郁发作
A.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5项(或更多)下列症状,代表着以往功能出现了明显改变,至少其中1项是 1.抑郁心境或 2.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注:不包括明显由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症状。
-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抑郁心境,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例如,表现为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 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 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陈述,也 可以是观察所见)。
- 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 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 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能达到应增体重)。
-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 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看得出来, 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变得迟钝)。
- 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 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 自责或内疚)。
- 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陈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 ,反复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注:上述诊断标准 A-C 构成了重性抑郁发作。 ((如果是I型)重性抑郁发作虽然常见于双相I型障碍,但对于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而言并不需要)
注.对于重大丧失(例如,丧痛、经济破产、自然灾害的损失、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伤残)的反应,可能包括诊断标准所列出的症状,如强烈的悲伤,沉浸于丧失,失眠、食欲缺乏和体 重减轻,这些症状可以类似抑郁发作。尽管此类症状对于丧失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或反应恰当的,但除了对于重大丧失的正常反应之外,应该仔细考虑是否存在重性抑郁发作的可 能。这个决定必须要基于个人史和在丧失的背景下表达痛苦的文化常模来作出临床判断。
双相I型障碍:
- 至少一次符合了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上注躁狂发作 A-D 的诊断标准)
- 这种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双相 II 型障碍:
- 至少一次符合了轻躁狂发作(上述”轻躁狂”发作 A-F 的诊 断标准)和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上述”重性抑郁发作” A-C 的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
- 从未有过躁狂发作。
- 这种轻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环性心境障碍
- 至少2年(儿童和青少年至少1年)的时间内有多次轻躁狂症状,但不符合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且有多次抑郁症状, 但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 在上述的2年(儿童和青少年为1年)的时间内,轻躁狂期和抑郁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且个体无症状的时间每次从未超过2个月。
- 从不符合重性抑郁、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 诊断标准A的症状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 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 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四、精神分裂症/思觉失调(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中常见的精神病。
主要表现为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情感不协调、认知减退、行为异常、社会功能下降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涉及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功能失调,但没有任何单一症状是这种障碍的诊断性特征。(也就是说不能仅凭出现幻听而认为是精神分裂症)
——诊断标准(来自dsm5tr 仅供参考):
A. 出现两项(或更多项)下列症状,每 项症状均在 个月中存在很长时间(如果经过有效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其中,至少有一项必须是 :1. 妄想2. 幻觉。3. 言语紊乱(如经常离题或思维松弛)。4. 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5. 阴性症状 (如情绪表达减少或意志减退)。
B. 自障碍发生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个体一个或更多的重要领域的功能水平明显低于障碍发生前的水平,如在工作、人际关系或自我照顾方面(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的患者,未能达到人际关系、学业或职业功能预期的发展水平)。
C.这种障碍的表现至少持续6个月。在这6个月中必须至少有1个月(如果经过有效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符合诊断标准 的症状(即活动期症状),并且可能包括前驱症状或残留症状的时间。在前驱期或残留期,障碍的表现可能仅为阴性症状,或诊断标准 中列出的两个或更多的症状以轻微形式出现(如109 精神啼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 ( DSM-5-TR)奇怪的信念、不寻常的知觉体验)。
D.已排除分裂情感性障碍和抑郁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因为: 1) 活动期症状中没有同时出现重性抑郁或躁狂发作; 2) 如果在症状活动期出现了心境发作,它们只出现在障碍活动期和残留期的小部分时间内。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千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F. 若有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儿童期发生的交流障碍的病史,在作出精神分裂症的额外诊断时,要求除了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外,至少还应在 个月(如果经过有效治疗,则时间可以更短)内存在明显的妄想或幻觉。
若出现缺少“自知力”的情况可能使个体不知道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并且可能存在于该疾病的全部病程中而不能觉知该疾病,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而非应对策略。
——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 0.3%~0.7%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表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同,但病程持续时间与精神分裂症不同(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病程至少1个月但少于6个月),且不要求出现功能下降,。
*精神分裂症谱系: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如果妄想或幻觉只出现在重性抑郁或躁狂发作时,则诊断为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
- 重若是性抑郁或躁狂发作与精神分裂症的活动期症状同时出现,且心境症状存在于活动期的大多数时间内。可能被诊断为分裂情感性障碍。
- 妄想障碍(一般的妄想类型有以夸大、钟情、嫉妒、被害、躯体、混合和未定等)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是,妄想障碍现为持续至少 1个月的妄想,但没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显著的幻听或幻视、言语紊乱、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阴性症状)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是,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包括具有幻觉性质的闪回,以及可能达到偏执程度的过度警。但作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需要创伤性事件,以及与对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和反应相关的特征性症状。
五、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分离障碍主要分三种类型:人格/现实解体,分离性遗忘,分离性身份障碍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是指一种脱离自我的感觉,我是陌生或不真实的,感觉与自己的思想、感受、感觉、身体或行为分离,仿佛自己是一个外部观察者,甚至会出现自我身份认同混乱的情况。
现实解体(derealization disorder)是指对周遭环境不真实,把其他人、物体或世界看成是奇怪的或不真实的(例如,像梦一样、遥远的、朦胧的、无生命的、无色的或视觉上扭曲的),或感觉与周围环境分离。
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分离性遗忘的特点是不能回忆起重要的自传式记忆,特别是最近的创伤或压力事件,这与普通的遗忘不一致。这种失忆并不完全发生在另一种分离性障碍期间,也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分离性遗忘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①局部性:患者很难回忆起某一创伤性事件。
有时尚记忆的范围性可能更广,把事件前后几个月甚至几年包括进去。
②广泛性:患者无法记起过去的任何事情,包括非创伤性的事情。
广泛性遗忘可以由突然起病或压力引起,可能伴有分离性漫游。
③系统性:患者只会遗忘和创伤相关的特定类别的信息。
比如忘记与某个特定人相关的所有事,或某个特定地点。
④持续性:患者会遗忘每一个新发生的事件,除了当下什么都不记得。
顺行性遗忘:无法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尤其是在需要回忆的地方,发生在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事件(心理或生理)之后。
逆行性遗忘:无法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尤其是在需要回忆的地方,发生在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事件(心理或生理)之前。
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患者出现暂时性的定向障碍并无目的的游荡。处于漫游期间,患者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是谁。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指路《多重人格手册》,在知乎搜索“檬虎”即可
(以下来自ICD-11:)
此障碍特点是身份中断,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人格状态(分离性身份),自我和代理意识明显不连续。每种人格状态包括其自身的经历、感知、构想以及与自我、身体和环境的关系模式。在与他人或环境的互动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人格状态反复控制着个体的意识和功能,如在日常生活的特定方面,如养育子女或工作,或在特定情况下(如那些被认为是威胁的情况)的反应。
人格状态的改变伴随着感觉、知觉、情感、认知、记忆、运动控制和行为的相关改变。有典型的失忆症发作,其程度可能很严重。这些症状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包括戒断作应,也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睡眠-觉醒障碍。这些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部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Part-Dissociative ledentity Disorder)
部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特点是身份中断,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状态(分离性身份),与自我和代理的意识明显不连续。每种人格状态包括其自身的经历、感知、构想以及与自我、身体和环境的关系模式。一种人格状态是主导的,在日常生活中正常运作,但被一种或多种非主导性人格状态所侵扰(分离性侵扰)。这些侵扰可能是认知的、情感的、感知的、运动的或行为的。他们有干扰主导人格状态功能的体验,通常是厌恶性的。 非支配性人格状态不会反复地控制个人的意识和功能,但可能会有偶尔的、有限的和短暂的发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独特的人格状态会采取执行控制来参与限定的行为,如对极端情绪状态的反应,或在自我伤害或创伤记忆的重现中。这些症状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也不是由于某种物质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包括戒断效应,也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睡眠-觉醒障碍。这些症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其他特定的分离性障碍(Other Specified Dissociative Disorder,简称OSDD)
以下来自知乎檬虎《多重人格手册》: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OSDD的主要特征是:
以引起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临床显著苦恼或损害的分离性障碍症状为主要表现,但不符合分离性障碍类别中任何症状。
换句话说,患有OSDD的人有分离症状,但他们不符合足够的标准来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健忘症、人格解体障碍。
注*⚠️以下使用的OSDD-1与1a 1b均为民间分类,医学无这种说法!!!
OSDD-1是最类似于分离性身份障碍(DID)的OSDD。它用于症状与DID相似但不符合DID全部诊断标准的个体。
其中分为OSDD-1a和OSDD-1b。前者是指没有明确的子人格,但偶尔出现失忆;后者是没有出现失忆,却有明确的子人格。
OSDD-1a
OSDD-1a难以被诊断,因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来确定个体“自我认知的不连续性”。对于OSDD-1a个体来说,分裂形成的人格都还是自己——不同阶段、状态的自己。他们公用同一个姓名,并且都认同自己是个体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他们对待外界的方式还是可能会有不同。由于缺乏对整体自我的认知和沟通,他们常常是以对立的形式存在,例如一个OSDD-1a患者肯能分裂出一个工作自我(将工作视为优先级中的最高级)、家庭自我(将家庭视为优先级中的最高级)、5岁自我、愤怒自我。因此,当他人接触患者的“工作自我”和“家庭自我”后,可能会认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信仰不一致而感到奇怪。
当然,每个人面对不同场景时总会有些许不一样,当OSDD患者的矛盾是无法自我协调的,他们在“工作自我”时是没有办法拥有“家庭自我”的思维模式(普通人这时可能会陷入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取舍),而他们是没有办法进行思考的,因为在那个状态的自己没有另一种想法。
OSDD-1a难以被诊断还有一个原因,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复杂的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也存在类似的症状。患有所有这些疾病的人在极度紧张或想起创伤时会经历分离性健忘症。这可能会让OSDD-1a处于模糊的灰色地带。同一个人可能被诊断为DID、OSDD-1或C-PTSD,这取决于哪个临床医生诊断他们以及他们当时如何表现。
然而,患有OSDD-1a的个体通常至少会有一个子人格比BPD、PTSD或C-PTSD中出现的“分离状态”更独立和自主,即表现得更像是“一个人”。患有BPD、PTSD或C-PTSD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是谁感到非常困惑,或者有时会感到失控,但他们不会认为他们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OSDD-1b
许多患有OSDD-1的个体没有经历子人格间的失忆,但他们的子人格却是高度发展的,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睡着”了、时间“消失”了、或许他们对创伤的某些方面有分离性健忘症,也可能没有、他们可能偶尔会因极度压力或创伤回忆而经历健忘症发作。然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经历各部分之间的记忆中断。患有OSDD-1b的个体具有主观连续记忆;不同的子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不同的版本,所有相关信息对所有子人格都是可访问的。
患有OSDD-1b的人可能更难从他们的创伤中解脱出来。当然,他们能够访问所有的记忆可能对心理治疗起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有些OSDD-1b患者可能会被怀疑和羞耻所困扰,因为他们记得太清楚了,他们没有办法跟他人解释“我但不是我”的部分,以及因他们完全知道但他们觉得无法控制的相关行为而感到羞耻。
多意识体简介:
tulpa:创造型多意识体。需要有创造过程。
plural:多意识体。包含创造型,创伤型,混合型等等。
median:半多意识体。可以是是主动创造,也可以是创伤造成的。
六、应激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事件之后,在数分钟/数小时之内产生的一过性的应激反应。
一般情况下数小时/数天后就可缓解,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以下内容来自ICD-11】
是一种暴露于单个或一系列极端威胁或恐怖的事件后可能发生的障碍。
可能构成的原因:车祸、侵害、虐待、自然灾害、其他形式的严重创伤性事件。
部分症状:记忆闪回、严重焦虑、噩梦、悲伤、情感麻木、睡眠障碍、易受惊吓、高度警觉、对与创伤相关有回避行为、对原本热衷的事物丧失兴趣。这些症状至少持续数周,并在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造成严重损害。
PTSD包括:创伤性神经症(Traumatic Neurosis)
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以下内容来自ICD-11】
CPTSD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PTSD不同的是这些创伤性应激事件通常是长期或反复的,从这些事件中逃脱是极其困难或不可能的。
可能构成的原因:奴役、种族灭绝活动、长期家庭暴力、儿童的反复性虐待或躯体虐待。
CPTSD的症状必须满足PTSD的症状且同时存在以下:①情绪调节异常 ②自我贬低 ③人际交往困难 ④依恋障碍 ⑤发展停滞 等
与PTSD的区别在于,CPTSD最常见最棘手的五个主要症状:情绪闪回,毒性羞耻感,自我遗弃,恶性内在批判,社交焦虑。
情绪闪回(Emotional Flashback)
【以下搬自《不原谅也没关系》P5~6】
情绪闪回可能是CPTSD最明显,最典型的症状。
情绪闪回与ptsd的闪回不同,通常不会涉及视觉重现(Visual Component)。
情绪上会是一种突然发生,且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的退行(Regression)。幸存者会退行至童年遭受虐待或遗弃时所产生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包括强烈的恐惧,羞耻,疏离,愤怒,悲伤和抑郁,甚至出现不必要的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
在情绪闪回中,常见的体验还包括:感到渺小,年幼,脆弱,无力和无助,这些症状通常还会叠加,从而使人感到屈辱,并且让人产生具有精神毁灭性的毒性羞耻感。
——以下是补充与《不原谅也没关系》无关——
关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毒性羞耻感:情绪闪回的表象
【以下搬自《不原谅也没关系》P9】
当你困于其中,毒性羞耻感就会发展极度痛苦的自我疏离,让你陷入混杂的被遗弃感。这是一种混杂着恐惧、焦虑和毒性羞耻感的痛苦感受,且与遗弃抑郁相互作用。
毒性羞耻感还会阻碍我们寻求他人的慰藉与支持。
4F反应:战、逃、僵、讨好
【以下搬自《不原谅也没关系》P16-17】
战反应:人在面临威胁时突然做出攻击性反应。
逃反应:人通过逃离来应对威胁,或象征性地开启过度活跃状态来逃避。
僵反应:放弃抵抗,麻木的陷入解离或崩溃状态。
讨好反应:面对威胁试图讨好或协助来预先阻止安抚攻击者。
七、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
阿斯伯格综合症(ASD)
八、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以下整理了九条BPD的常见表现,仅作为参考:
1.害怕被抛弃
2.不稳定而且非常激烈的人际关系
3.自我形象紊乱
4.冲动
5.屡次有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
6.情感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采取不合适和激烈方式来表达愤怒
9.暂时性压力型偏执狂
BPD比较显著的症状是极不稳定的自我形象、行为、心境及人际关系。情绪转化快,容易误诊成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治疗方案:心理疏导,dbt行为辩证疗法
目前,医院在身体成年的情况下才可确诊人格障碍。
九、强迫症(OCD)
常见症状【搬自小破站BV1LY41177XP】:
1、强迫思维型(侵入性思维)
①强迫忧虑
②强迫画面
③强迫穷思竭虑
④躯体变形障碍
⑤强迫冲动
⑥强迫猥琐淫秽
⑦强迫联想
⑧强迫回忆
⑨强迫记忆
⑩强迫对立观念
2、强迫行为型
①强迫检查
②强迫秩序
③强迫清洗
④强迫收藏
⑤拔毛癖
(还有三种暂且不提)
3、混合型
推荐疗法:正念,森田疗法,药物治疗,心理咨询
十、失眠症(insomnia)
急性失眠症发作时间小于一个月,慢性的则会持续一个月以上。
如果你对你的睡眠状况极度不满意,可以考虑去挂精神内科,服用一些助眠类药物改善。
可以进行一些行为疗法,包括放松疗法以及认知训练疗法。
十一、心盲症(aphantasia)
心盲症,又称想象障碍、幻像可视缺失症。
症状为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图像。
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查方法:
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你的面前有一个苹果。苹果的色彩非常鲜艳,现在它掉下来了,变成了一根香蕉。
严重的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画面,出现一片漆黑的情况。
十二、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1.回避或限制性饮食障碍:
对食物缺乏兴趣或者厌恶某种食物外观。
2.神经性性饮食患者:
痴迷完善自己的身体形象而拒绝进食,更多的表现在于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3.神经性贪食:
这类精神障碍的患者会放纵自己,摄入大量的食物并试图进行净空行为(催吐或使用泻药来排空胃)。
4.暴饮暴食症:
这类患者会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量食物,通常会超重或肥胖。并有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5.异食癖:
这是一种会摄入食物以外物品的进食障碍,例如纸张,头发,石头。
6.夜间睡眠进食障碍:
这类患者会在睡眠中毫不知情的进食。他们可能会漫步于厨房的冰箱和橱柜处,或直接在床上进食。
十三、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
1.Tourette(妥瑞氏)综合征:
必须满足多种动作抽动,以及至少一种发声抽动。这些抽动无需同时出现,只要能确认动作性,发声性抽动均存在即可。
持续一年以上的抽动即视为存在,这种抽动必须在18岁以前就已经出现;大多数患者的抽动症状出现于4到6岁间。
2.持续性动作或发声抽动障碍:
需持续性动作或发生抽动。患者只需满足存在动作或发生性抽动的其中之一,不必两个兼具。
该抽动需持续一年以上,且在18岁以前出现。3、短暂性抽动障碍:
患者需存在或发声性抽动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兼具。不过,短暂性抽动障碍中,抽动持续时间短于一年,同时在18岁以前出现。
十四、睡眠瘫痪(sleep paralysis)
睡眠瘫痪是一种是一种拥有清醒知觉却无法动弹的症状,俗称“鬼压床”。是一种睡眠障碍。通常发生在人清醒和睡眠阶段之间,也会和睡眠幻觉一起发生。
如果你进入了睡眠瘫痪状态,可以试着去放松和控制缓慢地呼吸。当冷静下来后尝试活动四肢。
文档本体为在线文档,链接:
【腾讯文档】常见精神类疾病科普 https://docs.qq.com/doc/DQldpcVlrTmxvT0xG